从中国诗词中拈一茎白发
每次读到唐代刘希夷的《代悲白头翁》,都有不胜唏嘘之感:
洛阳城东桃李花,飞来飞去落谁家?
洛阳女儿惜颜色,坐见落花长叹息。
今年花落颜色改,明年花开复谁在?
已见松柏摧为薪,更闻桑田变成海。
古人无复洛城东,今人还对落花风。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
寄言全盛红颜子,应怜半死白头翁。
此翁白头真可怜,伊昔红颜美少年。
公子王孙芳树下,清歌妙舞落花前。
光禄池台开锦绣,将军楼阁画神仙。
一朝卧病无相识,三春行乐在谁边。
宛转蛾眉能几时,须臾鹤发乱如丝。
但看古来歌舞地,惟有黄昏鸟雀悲。
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,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。风华年月,宛转蛾眉,但青春娇颜又能保持几时?须臾之间,已是鹤发蓬乱,雪白如丝。你看那些白发苍苍的垂老之人,当年亦是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,吟赏行乐、清歌妙舞于芳树之下、落花之前。天地之间最无情的无非时间,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,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,会迅速消失。往日繁华热闹的“歌舞地”,最后也只有黄昏的鸟雀在空自悲啼。末句的最后一个“悲”字,是此诗的基调。全诗的千钧重量无限感慨,全落在最后一个“悲”字上。